“通过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的进行,我们认识到冠县的很多地名,来历都很有意思。比如清泉街道办事处的东谷子头村和斜店乡的南史村,都与马陵之战有关;烟庄街道办事处的后张平村,名字来源于孟子晓谕景春的故事;而万善乡的孝子哭村,则相传与孔子的弟子冉子有关……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工作,让子孙后代对中华历史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不让这份‘乡愁’消失。”3月2日,在冠县民政局,该局社会福利科科长魏延龙饱含感情地说。
截至目前,冠县基本完成地名普查数据收集工作,收集地名目录10大类56种8613条,对应的地名普查登记表三审收集到位,同时对城区的22条道路、34条小巷,12个广场、2个人工湖,对乡村3000余条道路、街巷,800余个文化健身广场等进行了规范命名。
冠县地名委员会顾问组组长许公绥表示,地名记录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生活环境的变化,植根于当地人记忆深处,是“乡愁”的重要载体。对地名进行规范意义深远,不仅方便了地图绘制、地名志编纂等生产生活和社会交流,而且可以唤醒本地群众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
由于距上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已有30多年的时间,刚开始时,此次参与该项工作的人员大都不熟悉工作内容。冠县早在2012年就成立了以退休老干部、老学者为主要成员的地名委员会顾问组。通过顾问组成员丰富的人际关系,汇集了一大批在历史研究上有丰富经验的“识途老马”。在老干部和老学者们的指导下,工作人员们迅速摸索出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做好了新旧衔接,取得了社会和群众的支持。
在临走时,许公绥对记者说:“乡愁从来都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最终都要在具体的事物上得到体现。而这些勾起我们乡愁记忆,唤起我们乡愁情感的事物,必定会有一个或者蕴含历史典故、或者附带神话传说、或者纪念当地重大历史事件的名字。所谓乡愁,所谓集体认同感,正是由这些地名所寄托与传承的。”
老地名无法替代
叶落归根,故土难舍。单纯讨论地名文化,很多人可能会不以为然,不就是一个名字嘛。但是如果有人向我们提起一个藏在心底深处的地名,比如我们的家乡,比如有特殊意义的一个地方,这些有温度的名字能唤起我们对过往的美好回忆。这实际上就是“抢救”地名的意义,也是很多人把地名当成了乡愁寄托的原因所在。老地名是一个地方民众的情感寄托,这是其他东西所无法代替的,是无法估量的无形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