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英模辈出具有自身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当代共有的现实文化特征。
(一)传统历史文化的浸染
聊城属中华文明较早发祥地之一。春秋战国时期,聊城是齐国西部的重要城邑,处在齐文化、鲁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相互冲突、融合的交界地区。伴随着诸侯争霸,以“仁”为核心的鲁文化、“重工商利物”的齐文化以及“慷慨悲歌”的燕赵文化,在聊城碰撞消长、融合渗透。南北朝时期,聊城为南北政权争夺的战略要地,北魏孝文帝所推行的民族大融合政策,使南北双方的文化得以在这里融合为一体。传统的忠孝文化使英模具有爱国爱民等品质;传统的仁义礼智使英模具有仁爱思想;传统的民本观念使英模具有不怕吃苦、厉行节俭的品格。后随着会通河的开凿,穿越聊城的京杭大运河成为纵贯我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京津、江浙、燕赵、秦晋、荆楚等各地文化纷纷传入聊城,与齐鲁文化融会成为一种讲诚信、重品行,独具商业文明特色的运河文化。历史上黄河十年九灾,东昌古城因水灾几经迁徙,这里的人民具有顽强拼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品格。特别是元末明初的大移民,为聊城更多地带来了三晋文化讲信修睦的文化特色。多种先进的文化,不论其来自何方,都在聊城融合、共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都在聊城开出了灿烂的花朵,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正是聊城历史上的多重文化融合,使聊城人民具有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内涵和文化精神。儒家文化的忠孝仁爱、讲礼重义、遵规守信,齐文化的富国裕民、重农崇商、图强创新,晋文化的诚实守信、勤俭敬业、和睦持家,燕赵文化的慷慨无私、崇文尚武、舍生取义,在聊城文化中都烙下深深的印记。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新文化代替了传统的保守、落后、集权、专制的旧文化,自由解放、民主科学、追求进步、反对专制成为新时代文化的新内容。这种新的思想文化潮流不仅把傅斯年等青年文化学子推上了历史的前台,也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发展壮大的基石,从而彻底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历史面貌。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在倡导自由、反对专制的过程中,不仅产生了傅斯年、季羡林等聊城出生的伟大爱国学者,而且聊城文化也注入了新的内容。以爱国卫家为己任,追求自由解放、民主进步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聊城人民。正是在此背景下,傅斯年不畏国民党强权势力坚决对国民党腐败高官开炮;身居高位的张自忠捐弃前嫌,在台儿庄大战中驰援昔日的战场对手;身为国民党地方官员的范筑先视国民党后撤与排共的命令与要求而不顾,坚决与共产党、爱国力量团结一致共同御敌从而成为鲁西北地区有力的抗日力量;马本斋弃国民党转而发展地方武装力量并使回民支队成为共产党在鲁西北地区最有战斗力的革命军队;张郁光在范筑先的领导下与日寇战斗到底,光荣殉国。“五四”精神让聊城人以民族独立、国家振兴为己任,抛弃传统惟命是从的忠君观念,不分民族、不分政党、不计旧恶地团结在一起,为国家的独立富强贡献自己的生命和力量。这种大无畏的爱国精神和宽广的革命胸怀是中国历史上的精美篇章,至今为聊城人民所自豪,也为全国人民所称颂。
(三)红色文化的熏陶
建国后聊城涌现出的英模人物,大多是共产党员。曾广福、张国忠都是农村党支部书记;孔繁森、白云不仅是共产党员,而且都是领导干部,都曾经经历过革命军队大熔炉的锻炼;徐本禹、芦振龙、陈春龙、冯思广等则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培育出来的大学生。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影响全国的英雄模范人物,固然有聊城特殊的历史人文背景,但更重要的是他们都经历了党的系统教育和培养。
忠诚于党和国家,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不谋私利、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团结创新、服从组织、服务人民等思想精神,长期以来作为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体现于党的各项规章制度中,体现在新中国的文化教育体系中。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员,而且包括青少年和普通群众,在学习和工作中都不断接受这种以先进思想为核心和指导的先进文化教育。通过这种文化教育,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得以剔除,而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和理论得到新的继承和发扬并在新的环境中不断得以升华,从而形成具有时代精神和聊城特色的新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体系。忠于君王的愚忠精神升华为忠诚于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孝礼传家的传统文化升华为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从统治者立场出发的仁爱升华为从人民立场出发的爱人;慷慨悲歌、好气任侠的义勇升华为卫国爱民、不怕牺牲的英勇。
聊城英模人物具有聊城传统文化的影响印迹,但他们实践的是共产党员的先进理念和新时代的新风貌。这种先进的思想和精神使他们成为新时代共产党员的象征、新时代社会主义新人的象征。他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者的典范,是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正确政绩观的代表,是全体共产党员和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四)鲁西北淳厚的民风和淳朴的家庭教育
在不同的时代,齐鲁大地都有英雄模范人物出现。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利益多元化、社会追求多样化、社会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聊城的英雄模范人物依然频出、持续不断。其中,鲁西北淳厚的民风和淳朴的家庭教育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邻里和睦、扶贫济困、热心助人一直是聊城人民的优良传统,已经成为社会普遍认可的处事准则。这种淳厚的民风至今影响着聊城的所思所行,并通过家庭教育影响着一代代的年轻人,让聊城人深受各地人民的尊重。无论是在聊城本地还是在外地,这些优良传统都在发挥着无穷的作用。公交车让座、见义勇为、下河救人、帮危济困、尊老爱幼这类的事例在聊城经常发生,在外地的聊城人中也不罕见。正是在这种家庭环境的影响下,以自己所能帮助别人成为时兴的良好风尚,这种优良的传统、淳朴的民风和朴素的家庭教育对于聊城英模人物的频出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推动着英雄模范人物的代际传承。
聊城英模人物辈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有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地方淳朴的民风和家庭教育的作用,更是先进思想文化教育的结果,也有个人努力和组织发现的因素。从以上诸多因素来看,聊城特有的历史文化积淀是更具有广泛影响力和起基础作用的因素,而党和国家长期实行的先进思想文化的教育和培养则是关键性的因素。也可以说,只要我们能够保护好聊城既有的文化特色和文化环境,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把聊城文化特色进一步发扬光大,聊城英模人物以前层出不穷、现在持续涌现,将来定会英模辈出。(王春雷)